安全公司报告
ICS 03.080 CCS B 00 浙 江 DB 3 3 0 8 省 衢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3308/ T 0 9 3 — 2 0 2 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future villages 2 0 2 1 - 1 1 - 1 7 发布 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 0 2 1 - 1 2 - 1 7 实施 发 布 DB3308/T 093—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衢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衢州市柯城区农业农村局、衢州市衢 江区农业农村局、龙游县农业农村局、江山市农业农村局、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开化县农业农村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明鹤、汪有土、应珊婷、胡小飞、仝国栋、奚经龙、姚超兴、贾佳、郑志林、 吴文明。 I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未来乡村建设的总则、基本要求、发展类型、场景建设、运营管理等。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未来乡村的建设、运营管理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40088 村务公开管理规范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DB33/T 912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DB33/T 1199 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技术规程 DB33/T 209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 DB33/T 2210 村务监督工作规范 DB3308/T 087 一米菜园建设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未来乡村 future villages 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 单元为导向,按照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要求,建设未来邻里、产业、教育、健康、 文化、风貌、交通、低碳、治理、党建等应用场景,建成数字智能、生态宜居、共建共治共享、可持续 发展的现代化乡村。 4 总则 1 DB3308/T 093— 2021 4.1 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低碳、绿色、高 质量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数字赋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城乡融合发 展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4.2 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为建设主体。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未来乡村建设,留住原乡人、 召唤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提升社会凝聚力,实现决策共谋、建设共管、合力共治、成果共享。 注:原乡人指常住村民;归乡人指返村村民及乡贤;新乡人指外来居民。 4.3 以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为建设路径。构建未来乡村重点场景,营造未来乡村新型社区,增进 邻里互动、推动产业振兴、提升公共服务、优化基层治理,全面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4.4 以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为建设定位。深化“两进两回”,提升乡村吸引力,激发乡村活力, 促进共富。 注:“两进两回”指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乡村。 4.5 以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为建设特色。将“衢州有礼”等贯穿未来乡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延续乡土文化,留住乡愁特色,倡导现代文明乡风,增进群众舒适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 5 基本要求 5.1 未来乡村建设应在乡村振兴全局中系统谋划、系统规划、系统建设。 5.2 ★宜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轴,在产业基础较好、公共交通便捷、环境舒适宜人、人文 底蕴丰厚、组织战斗力较强、村民积极性高的区域建设未来乡村。不宜选择将搬迁撤并的村庄。 注: 标注“★”的为发展性指标,无标注的为基础性指标。 5.3 ★宜选择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要求的村庄进行建设,不应存在不符合 DB33/T 912 中基础性 指标的情形。 5.4 可以单个行政村建设,也可地域相连、人缘相亲、产业相融的多个行政村片区组团式建设。 5.5 各村选取第 7 章若干场景重点打造,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创设个性场景,形成区域特色。 5.6 坚持微改造、精提升,不应强拆强建、大拆大建;不应有闲置、荒芜耕地,不应出现耕地“非农 化”、耕地“非粮化”;不应破坏自然生态、乡村风貌,以及毁坏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 历史建筑等。 5.7 应坚持数字引领,提倡设计赋能,推进艺术增色,重视精神获得。 6 发展类型 6.1 根据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将未来乡村分为农业型、生态型、文化型等基础类型,特质分别为: ——农业型:立足农业发展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 ——生态型:立足生态优势,激活生态价值,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产 业; ——文化型:立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基础,充分挖掘在地文化元素,运用文化创意等手段,做强文 化产业链、价值链。 6.2 各类型未来乡村在附录 A 基本要求基础上,可因地制宜叠加发展其它产业和服务模块,形成复合 型发展模式。 2 DB3308/T 093—2021 7 场景建设 7.1 7.1.1 未来邻里 邻里空间 7.1.1.1 打造乡(镇)集镇— 行政村— 自然村三级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完善超市、娱乐、健身、阅读 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障人士等人群提供便利,无障碍设施建 设应符合 GB 50763 的要求。 7.1.1.2 以一场多用、资源整合为原则,设立和睦客厅等开放性空间,打造邻里交往共享空间。 7.1.1.3 提供共享菜园、共享厨房、共享食堂等共享服务场所,★宜提供数字化的预约与管理。 7.1.1.4 ★宜结合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文化活动室)等服务场所,建设儿童之家等未成年人 活动场所和设施。 7.1.1.5 布设物流网点。★宜设有快递寄送点和智能快递柜,寄取快递不出村。 7.1.2 邻里活动 7.1.2.1 建立邻里活动常态化机制,★宜月月有活动、场场有主题。 7.1.2.2 组织开展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居民议事、平安宣传、农事节庆、民俗文化、运动休闲、文 艺演出、亲子早教、讲座展览、读书分享等活动。 7.1.2.3 组织爱心义诊、医疗咨询等医疗健康类活动,开展理发、维修等惠民利民生活服务类活动。 7.1.3 邻里互助 7.1.3.1 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家庭和人员提供协助申请救助服务,实现困难家庭救助全覆盖。 7.1.3.2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引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特殊人群、 困难家庭等提供关爱服务。 7.1.3.3 ★宜引入法律援助、养老助残、帮扶互助、文体教育、环境保护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 社会组织,提供精准服务。 7.2 7.2.1 未来产业 产业融合 7.2.1.1 依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文特色、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培育 1 个以上主导产业,并发 展特色产业。 7.2.1.2 培育、开发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养生、体育运动、研学教育、文创科创、 共享经济等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 7.2.1.3 建立村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农产品购销代办点等,提供产业服务。 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 7.2.1.4 开展村庄品牌、农产品品牌、农家特色小吃品牌,以及节庆活动、文化、旅游等品牌的培育 与建设。 7.2.2 数字化应用 7.2.2.1 推广智慧农机作业服务,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到 88%以上,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 机械化率达到 50%以上。 3 DB3308/T 093— 2021 7.2.2.2 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到 100%。经营主体“企业码”“政企 通”“浙农码”应用覆盖率达到 100%。 7.2.2.3 建立“村淘”、村播等电商服务平台、产销一体化信息系统,发展社交电商、直播电商、跨 境电商等新业态,构建农(副、特)产品、旅游产品等多元营销渠道。 7.2.2.4 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种养基地。建立智慧化气象服务体系,精准推送气象服务信息。 ★宜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多媒体等在乡村生产服务全流程的融合和应用。 7.2.3 就业创业 7.2.3.1 建立强农惠农机制,引导经营主体带动本地就业。 7.2.3.2 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本村居民。利用“浙就业”数字化应用等场景,对农村重点 人群提供精准就业帮扶。 7.2.3.3 ★宜组建乡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引入社会组织、技术团队等,提供助农创业服务,培育壮 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 7.2.3.4 深化“两进两回”等乡村招才引资制度,利用闲置农房建设“共享办公”“共享创业”及人 才居住空间,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7.2.3.5 ★宜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双创服务中心、创业基地、小微企业园等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众创空 间。 7.2.3.6 推行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推广以家庭农场综合保险为特色的绿色农业综合保险。 7.2.4 集体经济 7.2.4.1 依托农村集体“三资”平台,规范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三资”管理。 7.2.4.2 做好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推进集体资产股权占有、收益、分红、抵押、担保、继承、有偿退 出等权能实现和利益兑现。 7.2.4.3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集 体年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 7.2.4.4 建立“股份众筹”“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优先 雇用+社会保障”等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7.3 未来教育 7.3.1 7.3.1.1 7.3.1.2 7.3.2 教育空间 建设共享学堂、共享图书馆等共享学习平台与空间。 设立儿童活动与学习场所、幸福学堂、乡村振兴讲堂等教育配套空间和设施。 教育服务 7.3.2.1 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对接与合作,提供线上线下教育服务。 7.3.2.2 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兴趣爱好培养、心理行为辅导、人际关系协调等教育

pdf文档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 衢州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 衢州市 第 1 页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 衢州市 第 2 页 DB3308-T 093-2021 未来乡村建设规范 衢州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0 02:04:17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